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王培琳
今年清明节,海口市龙泉镇新联村委会儒图村韦姓家人也同往年一样,去给祖宗扫墓祭祀,当他们在清扫墓门前的土堆和杂草时,却有了意外发现:不知何时埋葬在这里的一座石牌坊展现在大家眼前。
唐永贞元年(805年),官居左丞相的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元和七年(812年)病逝于贬所,葬于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雅咏村西南面。目前,新联村委会韦氏一族便是韦执谊的后裔,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韦四公、韦九公之墓也在离村子不远的美郎洋,保存较为完整,由于四公、九公有“聚宝盆”的传说,后世子孙每到清明便进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
偶然挖出石牌坊
3月29日,在清明节来临前夕,韦含佳等韦氏兄弟来到美郎洋四公、九公墓前,准备清理出一条道路,以备清明扫墓运送祭祀用品,在清理道路过程中,却意外挖出一些石头构件。大家小心翼翼地挖出,发现很像完整的石牌坊,便将这些部件悉心清理干净,放置在现场。
4月12日下午,海南日报记者跟随海南大学社科中心研究员阎根齐来到挖掘出石头部件的现场,经初步勘定,阎根齐表示这应是建于明末年间,为墓前所立的石牌坊。
“牌坊的构部件几乎齐全,完整复原的可能性很大”阎根齐说。专家推测出该牌坊门洞宽3.10米;出土两根长2米的石柱,石柱切面为26cm长,16cm宽;构件中还有牌坊的顶部,有垂脊,两侧被刻出瓦楞形,瓦楞上有梅花、草形花纹,顶部还刻有筒瓦、板瓦和滴瓦等形状。
阎根齐根据顶部的切合痕迹以及出土的构件推测,顶的上部应有正脊,正脊横梁中间刻有葵纹,两边有龙回首花纹、麻叶首花纹的梁头,位于正脊两端的龙头雕刻精细,鼻子、眼睛、龙角均清晰可见。
正脊横梁上还有荷花龙头型梁头,横梁上刻有缠枝纹,雕工也很精美。据介绍,从明朝开始,“荷花”作为“四君子”之一,也成为当时社会追求的潮流风尚,“荷花”代表做官清廉、刚正不阿;横梁上的缠枝纹则代表子嗣绵绵不断。
古代有官职的人,在去世后,受到朝廷恩赐后,可以在墓地建与之相匹配的牌坊,牌坊一般是立在墓地的入口之处。
记者在挖出石牌坊的墓地看到,两座古墓背靠山坡,三面环有石篱笆,而挖出牌坊的所在位置,恰巧位于该墓地的出口之处。
“一般牌坊与墓地修建的时间是紧挨着的,因此可以初步断定牌坊为明朝时期。”现场勘定后,阎根齐说,牌坊很有可能是倒塌之后,被掩埋覆盖于地下了。
聚宝盆的传说
韦四公、韦九公两座坟墓共享一座墓碑,其上刻有:慧远法师韦四公、得道圣师韦九公之墓。该古墓遗址已于2015年11月被公布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据悉,该墓建于明崇祯壬午年(1642年),墓冢采用当地火山岩石砌成,有八角形、虎头型等形制结构,雕刻有人物、花鸟走兽等多种图案。韦四公、韦九公之墓,造型独特,对于研究在明代海口羊山地区的墓葬形制和殡葬习俗具有重要的价值。
韦氏后人介绍,关于韦四公,村子里有个“聚宝盆”的传说。
据传,当年韦四公是一介渔夫,有一天打捞到一个椰子壳,便把椰子壳拿回家,当作容器装剩饭喂狗。当天晚上,四公倒了满满一椰壳的饭给狗,早上起床一看,仍然还是满满的,四公还暗暗骂狗不吃饭。这样过了几天,四公每天早上都发现椰壳里是满满的饭,而四公的妻子发现其实给狗装满饭之后,狗也是立即去吃的。这时,四公才发现事有蹊跷,便在晚上睡前放一个元宝在椰子壳里,谁料想,第二天早上却看到椰子壳里满满的元宝。此后,四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知道了韦四公有了一个“聚宝盆”,且惠及整个家族。
在韦四公、韦九公墓碑的后方,记者看到一个不到一立方大的方形石头池子,池子里仍有清明祭扫留下的痕迹,这个池子也被韦氏子孙誉为“聚宝盆”。
由于韦四公、韦九公之墓是韦氏先人留下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古墓,儒图村的韦氏族人均敬重有加。“把古墓保护好是我们后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韦氏后人用言语和行动诠释着这一态度。
“有了石牌坊,韦四公、韦九公之墓也更为完整了,这也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阎根齐说。
遗憾的是,专家和记者到村里翻阅了《韦氏族谱》,未能找到韦四公、韦九公的真实名讳,因此无法知道他们的事迹。
先人“栽树” 后人“乘凉”
说起四公、九公之墓,不能不说起他们的先辈、唐朝宰相韦执谊。他是最早被贬到海南的朝廷高官之一,扎根海南,子嗣绵延,并在当地兴修水利,给农田配套水利灌溉工程,修建石桥,为琼北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水有源兮木有根,源深根固古今存。”韦氏古墓就是现代韦氏子孙的根。记者前去采访时,村里的不少韦氏后人都来到墓地,大家纷纷表示,这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大家一定尽全力保护它,修复它。
而在儒图村韦氏子孙的家里,记者也看到了韦氏老人们精心留存着的一块断裂的石碑,碑文显示该石碑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石碑上个世纪就被老一辈人留存在家里,因碑文上记载着韦氏一族的很多事迹,是考证韦氏一族的重要依据,担心被人偷盗、毁坏,只得存放在家中。
根据碑文记载,在韦氏始祖韦执谊的指导下,韦氏几代人耗费毕生精力修建引水灌溉水渠,从岩塘陂引水灌溉附近稻田,这解决了当时传统农业农民看天吃饭所面临的无奈处境,同时韦氏修建石桥让水渠惠及四里八乡,并派36名族人来管理水渠灌溉系统,岩塘陂附近的这些水渠灌溉系统保留至今。
当天下午,记者跟随阎根齐一起来到儒图村东面几公里处的岩塘陂。经过上千年,水库旁边依然水草肥壮,宽1.65米、深93cm的水渠延绵约2公里之远,水渠里流水潺潺,堤岸虽已被水泥覆盖,但仍然能从部分水泥剥落之处看到原始的石头痕迹。
“这些也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财富,让村民们受益无穷,我们族里也都以此自豪。”韦含佳说。
据村子里年长的韦氏族人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公、九公墓四周的石栅栏损坏,令族人痛心不已。后来四公、九公墓的墓顶还被盗墓人掀掉了,自此,韦氏族人便自发保护古墓,经常巡视,阻止外人破坏古墓。
“我们也不敢胡乱修复,只能最大程度保留其原貌。”韦居贵说。
对于新发现的石牌坊,韦氏族人一致表示,愿意听从政府、专家安排,尽量保持原貌,进行修复,族人也会自发保护先人遗迹,保证韦氏“根”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