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坊_石牌坊价格_石雕壁画_石栏杆价格_石牌楼_石雕牌坊厂家—山东嘉旭石雕
全国客服热线:

13963726881

石雕知识

沈阳清关外皇陵石牌坊

  清朝共留下12座皇帝陵,其中关外3座,清东陵5座,清西陵4座。关外的3座清皇陵分别是:位于辽宁新宾的永陵,陵内葬的是清朝皇帝的老祖先肇、兴、景、显四袓,在清朝皇帝中辈分最高;位于沈阳城东石嘴头山的福陵,陵内葬的是清朝的奠基者、清太祖努尔哈赤 及其后妃,因该陵位处沈阳市东郊,故当地人称之为“东陵”,但与关内河北遵化市马兰峪的“清东陵”是两回事,不能混淆;位于沈阳市北郊的昭陵,陵内葬的是清朝的创建者、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皇后,因该陵坐落在沈阳市北郊,故当地人将其与努尔哈赤的“东陵”相区 别,称之为“北陵”。在关外的三座清皇陵中,除永陵未建石牌坊外,福陵和昭陵都立有石牌坊。
石牌坊
福陵初称“先汗陵”、“太祖陵”,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十二日正式定名为“福 陵”,寓意大清江山福运长久。福陵坐北朝南,背靠兴隆岭、辉山、前临浑河,主体建筑都在 山上,作为清朝营建的第一座帝王陵寝,经清入关前后诸帝的多次累积修建,最终形成了拥 有各种建筑32座、建筑面积达194800平方米的宏大建筑群。在福陵正门大红门前面的东 西两侧,竖立着发两座石牌坊,它们是福陵的第一对建筑,也是福陵陵园的标志。 这对石牌坊在福陵众多建筑物中,是建筑年代最早的建筑物。福陵的石牌坊之所以在大红 门东西两侧建造了两座,这与它最初的职能相关。据史籍记载,天聪三年(16四年)建陵伊 始,清太宗皇太极即命在陵门前的东西两侧立下马牌坊,上自贝勒、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不 论是从东面来还是从西面来,都必须见坊而下马步行,以示对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尊崇。正 因为具有这样的职能,所以福陵大门前东西两座石牌坊正中明间的坊额上,用满、蒙、汉三种文字竖刻有下马警示,满文居 左,汉字居中,蒙文在右,其内容 是:“往来人等至此下马,如违,定依法处。”其中所刻的满文文 字,就是福陵陵主清太祖努尔哈 赤创制的老满文,这种文字的遗 存实物迄今寥寥可数,弥足珍 贵。福陵的两座石牌坊均为四 柱三楼冲天柱子歇山顶,采用仿 木结构形式雕刻檐下斗拱,四根 柱子柱顶均雕有一圆形仰覆莲 花承露盘,盘上蹲踞着吉祥神兽辟邪。柱子嵌立在长方形基座上,基座四面雕有缠枝花卉、松柏、麒麟、祥鹿、仙人等图案。 柱脚前后夹有抱鼓石,抱鼓石的鼓心雕成盛开莲花状,下衬锦袱,锦袱角坠一枚古钱,岔角 石上同样刻有缠枝花卉。大额枋上两面浮雕双龙戏火焰珠图案,小额枋两面也浮雕仙人童 子、鲤鱼跃龙门、海水江崖、仙人骑瑞兽等图案。整座牌坊的雕刻古朴而精美,典雅而庄重, 显示出一副高贵的皇家气派,令人肃然起敬。福陵东侧石牌坊曾由于地面沉陷坊身倾斜, 在嘉庆十年(1805年)三月七日被一场狂风将上半截坊身吹落,牌坊断成两截。嘉庆皇帝 极为重视,特派大臣巴宁阿到沈阳负责福陵石牌坊的修复。巴宁阿进行了仔细的实地勘察, 在采取科学方法打好地基的基础上,终于修复了石牌坊,使其复原如初,并得以一直完好保 存至今。
石牌坊
昭陵始建于清太宗崇德八 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 年)初步完工,其规制与福陵大 体相同,但是其牌坊与福陵颇为 不同。福陵的石牌坊是作为“下马坊”而建造的,昭陵则在大红 门前两侧立了两块下马碑,用下 马碑替代了下马坊,而在大红门 前甬道正中建造了一座石牌楼 。牌楼建于清顺(治)康(熙)年间,高15米,宽约14米,全部用青石建造,高大宏伟,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其楼顶、正脊、垂脊、钩头、滴水、斗 拱、雀替等建筑构件,全部为仿木石雕制作。牌坊雕琢精细,雕工精湛,堪称美妙绝伦。诸 如,在三楼外檐下,亦如木构件一般雕琢出一攒攒斗拱,形态逼真。在坊额、大小额枋和花 板上,用高浮雕和透雕的技法,雕刻出云龙戏珠、盘旋行龙、缠枝莲、荷花、卷草以及宝伞、 金鱼、宝瓶、莲花、法螺、吉祥结、宝幢、法轮“佛八宝”等图案,构图生动,雕琢细腻,动感极 强,栩栩如生。乾隆末年时,昭陵石牌坊开始出现倾钭现象,为保护这座石牌坊,嘉庆六年 (1801年),朝廷下令进行维修,命在石牌楼的立柱前后增加两组夹柱石进行加固处理。现 存的石牌楼四根柱子前后共有四组夹柱石,在须弥座石基上蹲踞着8只狮子,在两侧两根边 柱的左右两侧,在须弥座石基上蹲踞着两只独角异兽獬豸。这十只石兽个个昂首挺胸,威 武雄壮,虎视眈眈地守卫在陵前,更显石牌坊的庄严神圣,起到了强烈的渲染作用。
石牌坊
皇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11年辛亥革命为止,统治全国260多年。清王朝继承了封建 社会“敬天法祖”的传统,仿照前朝建陵规制,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园,并在陵园树碑立坊, 以垂后世。在清朝入关后的十个皇帝中,除末代皇帝溥仪未建陵以外,其余9个皇帝分别葬 在东、西陵。
石牌坊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离北京125公里的马兰略,始建于顺治十八年 (1661年),整个陵区划分为前圈和后龙两大部分。后龙是衬托前圈的广大绿化区域。前圈 是陵区的建筑部分,总面积约48平方公里。陵区范围内葬有皇帝、皇后、妃娱、阿哥共157 位,在陵区的外围还建有10多座皇族其他成员及近臣、保姆的陵寝,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 大、体系最完整的帝王后妃陵墓群。清东陵中共有14座帝、后、妃陵寝,其中帝陵5座:清朝 入关第一帝清世祖顺治的孝陵,第二帝清圣祖康熙的景陵,第四帝清高宗乾隆的裕陵,第七 帝清文宗咸丰的定陵和第八帝清穆宗同治的惠陵。在这5座帝陵中,顺治帝的孝陵立有石 牌坊,康熙帝的景陵立有首创的木石混合结构的牌楼门,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和同 治帝的惠陵也都立有形制基本与景陵相同的牌楼门。
石牌坊
清世祖顺治的孝陵是 东陵建得最早的陵寝,位于 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整 座陵寝,以金星山为朝山, 以影壁山为案山,以昌瑞 山(即凤台山)、雾灵山和东 北的长白山为来龙,在东侧 马兰河、西侧西大河的萦绕下,构成了一块极佳的风水宝地。孝陵南端有三道门户,一道门户是清东陵陵区南端的天然门户兴隆口(龙门口),第 二道门户就是雄伟壮丽的孝陵石牌坊。石牌坊位于兴隆口以北约1500米处,它是 仿照明十三陵的石牌坊建造的,全部用汉白玉建筑组装,但形体比明十三陵的石牌坊稍大 一些,高12.48米,宽31.35米。孝陵石牌坊为仿木结构建造,六柱五间十一楼庑殿顶。每根 石柱下部均裹有夹柱石,明间两柱的夹柱石上,四周各面均浮雕云龙戏珠图案,左右两侧次 间外侧的石柱,四周各面均浮雕蔓草龙首牛鼻凤尾异兽图;左右两侧稍间的边柱,四周均 雕有双狮戏球图。明间夹柱石顶上有圆雕卧麒麟4只,次间、稍间的夹柱石顶上有圆雕卧 狮八只。孝陵石牌坊建造年代不详,民间有传说是乾隆皇帝从明十三陵拆运过来的,其实 这并无确切根据根据对清孝陵牌坊构件的实物考证,孝陵牌坊上有些构件确是从明代建 筑物上拆来的,但并不是从明十三陵拆来的,而是从明嘉靖年间在西苑内建造的清馥殿上 拆来的。
清圣祖康熙的景陵位于孝陵东南约2里左右,始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经过6年施 工,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营建完工。与孝陵相比,其建筑水平有明显提高,工艺更趋精 美,其布局也作了一定调整,更为严谨集中。景陵省去了陵门前的石牌坊,而将石牌坊与原 孝陵中的龙凤门组合,创制了两者兼而有之的木石混合结构的牌楼门。龙凤门由 三座二柱一间冲天式石牌坊加上四块琉璃影壁构成,三座二柱一间冲天式石牌坊其梁柱均 为石制。各柱柱顶雕有莲花座。莲花座上都蹲踞有一尊辟邪,门梁上方正中嵌有火焰宝珠。 三坊在柱脚之间以须弥石座相连,在须弥石座上砌琉璃影壁。景陵的牌楼门虽然其也跟孝 陵的龙凤门一样,坐落在神道石象生以北的位置上,但其形式与孝陵的龙凤门不同,为六柱五间五楼冲天式牌楼,六根四棱石柱中间明间的两根石柱最高,两侧次间、梢间的石柱依次 低下,每根石柱顶端都雕有一个方形须弥座,须弥座上蹲踞一尊辟邪,赛边三柱的辟邪面朝 西,西边三柱的辟邪面朝东。六根石柱柱脚南北两面均嵌有抱鼓石。六根柱子之间的五个 门洞上均装有木制门扇。门扇上安置有上下两道额枋,两道额中间夹有平板枋,额枋和平 板枋上均绘有色彩醒目的花纹图案。上额枋之上为木制斗拱,斗拱上承托一歇山式楼顶,楼顶上覆以黄色琉璃瓦,楼 脊两端饰有鸱吻。整座牌 楼门庄重、威严、肃穆,气 势恢宏,显示一派高贵典雅 的皇家气象。景陵创制牌 楼门后,康熙以后的皇帝在 自己的陵寝中也纷纷效学, 清东陵中乾隆皇帝的裕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及清西陵中光绪皇帝的崇陵都不再建石牌坊,而建了 形制与景陵牌楼门形制相同的木石混合结构牌楼门。
石牌坊
由于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雷击,景陵的牌楼门曾一度倾倒,西边第三根石柱被摔 折。1978年,国家对景陵牌楼门进行了全面维修,粘接好了倒折的石柱,修复了五座门楼的 木构件和琉璃瓦顶,使景陵牌楼门又重新焕发了青春。【南京明孝陵“下马坊”石雕牌坊】

石雕知识

山东嘉旭石业

手 机:13963726881

电 话:0537-6454009

邮 箱:jxjx125@163.com

公 司:山东嘉旭石雕厂

地 址:山东省嘉祥县马集镇石雕工业园